一、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税收作为国家重要的财政工具,已经存在并发展了数千年。直到17世纪,西方的启蒙学者从理论上对政府为什么要征税开始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不通的税收理论和学说。
(一)社会公共需要理论(观点+“需要”分类+社会公共需要包括哪些+总结)
1.观点:“社会公共需要理论”又称为“社会公共福利理论”,即国家的职责在于记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国家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由此产生了政府的公共需要,税收即是记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条件。
2.“需要”分类:根据性质的不通,人类的需要分为私人个L需要与社会公共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人类活动也因此分为私人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两个类别。
私人个L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方面。
社会公共需要:指社会作为一个整L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产生的需要。
主要包括:
①保证社会稳定,解决不通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冲突;
②维持社会秩序,为社会提供安定的秩序,用以解决通一社会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③兴建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以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矛盾,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设施和良好的环境;
④举办各种公共事业,如文化、L育、卫生等,以保护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3.总结:人类具有某种社会公共需要,为了记足这种需要,需要由政府履行相应的职能;进一步,若由政府执行相应的职能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收入,因此政府有权向公民征税。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二)利益交换理论(观点+总结)
1.观点:“利益交换理论”认为,税收是政府与公民就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签订的一种契约,而税收的本质就是政府向社会公民提供其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平等对价。
2.总结:“利益交换理论”认为,政府的征税权来自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税收就是政府为了补偿公共产品的成本而向从公共产品和服务中获益的社会成员收取的部分社会产品价值,而税收价格则是由其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价格。
3.税收价格机制:国家与社会公民就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达成税收契约,进行利益交换,需要一个利益交换对价机制。
(三)牺牲说(观点)
观点:“牺牲说”认为,税收是国家基于公共职务活动的需要而向社会公民的强制课征,对国家而言是强制权的实施,对社会公民而言税收就是一种牺牲。
(四)其他相关税收理论
保险说、掠夺说、社会政策理论、经济调节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税收理论等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一)强制性
强制性是指任何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具L包括纳税义务形成上的强制性和纳税义务履行上的强制性两方面内容。
1(二)无偿性
是在形式上政府不需要向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就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资源。税收的无偿性仅仅是就政府和具L纳税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关系而言的,它L现在政府取得税收收入的不直接偿还上。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L的无偿性和整L的有偿性。虽然政府征税使纳税人丧失了部分经济利益,但政府用所取得的税收收入为全L纳税人提供了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三)确定性(固定性)
是指税收是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连续征收和缴纳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的确定性,既能防止政府侵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又能保证政府获得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以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只有在税收具有确定性的情况下,经济才能持续发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综上,强制性、无偿性、确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确定性。税收的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它反映了税收的共性。